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公共服务中的公私角色与工具
所属图书:透视保障房:美国实践、经验与借鉴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关键词:
从政府直接提供到PPP——美国保障房实践及借鉴

导言

将PPP推广应用到社会领域,一个难点也因此产生:严格意义的PPP是一种私人出资并提供服务方式,而社会领域传统上采用直接政府(direct government)方式提供——典型的如房管局提供的公房,民政局提供的福利养老院等。为什么要从直接政府转变到PPP?而且这种转变有可行性吗?(见表1)。

表1 公共服务中的公私角色与工具

首先是转变的必要性。私人出资并提供的PPP,其实是城市基础设施提供中的一种风险共担与长期参与机制。PPP强调私人出资;但是仅仅私人出资是不够的,它还强调私人融资建设基础设施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15~30年)提供基于该基础设施的服务。政府则在约定条件下购买私人基于该基础设施的服务流,从而将服务支付及风险机制内置于PPP模式之中。[3]但是这并非表示,从直接政府到PPP的内在逻辑不证自明。以中国新兴的公租房部门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新建1349.19万套租赁性保障房,其中政府投资占78.4%(民间投资只有13.3%),而且新设事业单位“住房保障房中心”,收支两条线地(建设)拥有、运营和管理是主要模式。[4]政府投资与事业单位相结合的直接政府模式,仍然被当作快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最有效手段。

其次是转变的可行性。公租房领域继续采用直接政府模式,大概为了防止重蹈养老领域的失败:该领域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社会化改革,结果是一边大量民营老年福利机构在昂贵的费用下设施闲置,另一边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一床难求”。[5]这回到长期以来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国家出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前期投资大、现金流回报有限,导致私人主体介入意愿不强。因此如果实行PPP,首先要解决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