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沙洋县畜力人力生产阶段水稻生产环节的日均能耕面积
所属图书:地尽其利:农地细碎化与集体所有制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
关键词:
农地细碎化与我国的农地形态

原住民地区的土地普遍具有细碎化特征,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土地类型。我国是原住民地区的一员,但农地形态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与其他原住民国家典型的土地形态具有差异性。本章在剖析原居民地区农地细碎化的形成原因、产权特征及其使用困境基础上,探讨中国的农地形态变迁、差异性及其面临的问题。首先从原住民国家和新大陆国家农地的差异性揭示农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然后分析农地利用的产权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农地制度变迁的角度剖析中国土地形态的特殊性以及土地细碎化问题的演变趋势。

土地细碎化的成因、产权特征及其利用困境

(一)土地细碎化的内涵界定

在世界范围内,有两种主要农业形态和村庄社会。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一是以亚洲、中东和西欧等地区为代表的原住民国家(或传统国家)的农业和村庄社会。这些地区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开发时间长、人多地少。农村社会的特点是农民在村庄集居,农民之间有明显的血缘地缘关系,基于农业生产的长期交往和稳定预期形成了村庄共同体。二是以南北美洲和澳洲等为代表的新大陆国家的农业和村庄社会。这些地区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开发时间短、人少地多。农村社会的特点是农民分散居住于自己的农场,农户(或农场主)之间生产生活上的联系很少,没有形成紧密的关系和认同感。

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这两种农业类型的显著差异是农民(或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规模和地权形态不同。在原住民国家,农民占有小块土地并进行小规模分散经营,地权分布呈现细碎化特征。在新大陆国家,农民占有大量连片的土地并进行规模化经营,地权分布呈现规模化特征。这两个地区由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