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49年前村落劳动分工情况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2卷·村庄类第11卷·长江区域第4卷)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关键词:
塔湾自然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以家户为基本单位进行独立的经济与社会活动是“长江小农”这一群体最为标志性的特征。同时,家户之间又因生产、生活、交换等行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将独立的个体化的“长江小农”联结起来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村落共同体。家户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共同构成了村落经济格局。本章将从产权、生产经营、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全面展示“长江小农”村落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人与土地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在特定的村落场域内,人口规模及其生产能力决定着人地关系状况和土地产出能力,而土地规模又限制人类的土地生产经营规模及其再生产能力。总体上来看,1949年之前,塔湾村的人地关系较为紧张,以家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

人与土地的关系

(一)人口

据《余干县志》(1991)记载的相关资料推算可知,自明初至民国时期,余干县户均人口约为4~6人。据村庄老年人回忆,1949年前,塔湾村在村户数大概为64户,有3户在1945年左右陆续迁往景德镇谋生,但田地及房屋都在村内,因此,将其包括在内,村落总户数共67户,约380人,平均家庭规模约为5.67人,与县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具体而言,在67户家庭中,家庭人口多于6人的大概16户,约130人,占村落总户数的23.88%,村落总人口的33.95%,户均人口8.1人,最多一户为15人,其中6户为地主和富农家庭(塔湾村地主富农共7户);家庭规模介于4人到6人之间的共43户左右,约230人,占村落总户数的64.18%,占总人口的60.52%,户平均人口为5.35人;家庭规模小于4人的,约8户,共20人左右,占总户数的11.94%,占总人数的7.89%,户平均人口为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