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修建熊氏宗祖陵园功德碑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0卷·村庄类第9卷·长江区域第2卷)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关键词:
杜家剅村文化形态与实态

传统时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根基,自身文化提供一定空间。文化成为村落自我维系的纽带。解放以后,一系列政治运动波及,还有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冲击,促使村落文化发生深刻变革。本章从村落崇拜、农民思维、信仰习俗和规训等方面进行剖析。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湖区社会,虽然逃荒或者外迁习以为常,但同样难以摆脱血缘崇拜,具体表现为祖宗先人崇拜和生育崇拜两个方面,这给我们了解平原村落根文化提供了视角。

先人崇拜

(一)祠堂

1.位置

湖区族人共同出钱建有家祠,而且家祠多建在族人人口相对集中区域,此地也是多数姓氏始祖暂居转折点。比如一般祠堂修在人口集中地区,几百上千烟灶。人口分散不能修祠堂,需要散居族人出丁费修祠堂。比如李氏祠堂,修建于清朝甲子年,几百年时间,有3层楼,前面有一个拜殿,大概90平方米,外面有围墙,建在戴家镇李河村,有1000多烟灶,距离杜家剅10里路,族人分别散居于李河村、周河村、新墩村、老墩村、府长场(建宁县)、曹市镇、汊河镇(5房)、杨林关(6房)、新堤、朱河村、杜家剅、小港镇等。另外,族人迁居过程,也是家族力量削弱的过程,族人散居各地,形成一个个家门或房支,由于人口少,财力和人力弱,无法再修建家祠。比如黄孝恪的一世祖搬到天门县,人丁兴旺,生了7个儿子,其中,第四个儿子搬到建宁县白口村,子孙又多,后面,又搬到百桥村,繁衍5代人。居住分散,渡口村有13户黄姓,夏姓河村有23户黄姓,百桥村有31户黄姓,人少力量小,没有能力建祠堂。

过去,夏氏宗祠、李氏宗祠、黄氏宗祠等祠堂都不在杜家剅。其中,夏氏宗祠共三层,坐北朝南。进大门为一庭院。第一层是牌楼,四柱三门,重搪斗拱,飞檐翘角。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