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村落之名与村落由来之间的关系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9卷·村庄类第8卷·长江区域第1卷)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关键词:
余家桥村落的由来与演变

“余家桥”由于作为自然村落的“余家桥”与作为行政村的“余家桥村委会”在名字上是重合的,因此,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余家桥”是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村民委员会下的一个自然村,是现在的余家桥村委会的第一、第二以及部分第三村民小组的所属地域。但是,本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作为自然村落的“余家桥”,而不是作为行政村的“余家桥村委会”。是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枝城镇西北部的一个自然村。在余家桥村落之范围内,并不是只有“余姓”村民居住,而是有40多个姓氏的村民分散地居住于村落的4个聚落中。这些农户分别于不同历史时期,或受国家移民政策影响,或自愿迁徙,从江西等不同的地方迁居至此;或“纨草为基”,或购买土地,或为佃户,农耕为生,繁衍不绝,共同组成了余家桥自然村。

第一节 村落的由来与形成

传统时期,作为一个居住地理单位的余家桥自然村,原先叫“岔沟子”或“七岭荒”,因迁入村里的余姓村民在村内的“岔沟子”小河上所筑之桥而得名;后又有30多个姓氏的村民从江西等地迁居至此,并分散地居住在4个更小的聚落,由此共同形成了现在的余家桥自然村落;到民国末期,共80多户、40多个姓氏的村民分散居住在这4个聚落中。

村名与村落

“余家桥”作为一个自然村落,在其地域范围之内,共有4个小聚落,即4个小居住单元,它们分别是:宁家湾、彭家冲、七岭荒脚下、铜盆祠。因此,要清楚描述“村名与村落由来”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村落之名”“聚落之名”两个方面去考察。

(一)村落之名与村落

根据余家桥村江光沛、胡仁刚、易传振、杨银怀等多位老人的讲述,明朝中叶对于“明朝中叶”的说法,老人们也是各执一词,有的老人说是永乐皇帝时期,有的老人说是万历皇帝时期,有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