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28年红白之争基本情况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5卷·村庄类第4卷·华南区域第4卷)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关键词:
符竹村郭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宗族村庄治理受前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符竹村的治理既是对一座村落的治理,也是对一方宗族的治理。本章基于“谁来治理”“如何治理”“治理什么”以及治理的变迁这一逻辑顺序,对符竹村的治理形态及其嬗变进行描述,并在阐述治理变迁时反映国家与宗族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祠堂建置与治理圈层

总体上,符竹村的治理结构是比较清晰的,在物态层面,其治理结构与祠堂建置基本保持一致,即一级祠堂有与其相对应的一级治理界域。符竹村目前有四级祠堂:总祠、宗派祠、分祠、支祠,具体祠堂建置概况与对应的治理圈层详见表6-1和图6-1。

表6-1 祠堂建置与治理圈层

图6-1 祠堂建置与治理圈层

1949年以前,郭氏符竹村都保留有较完整的四级祠堂。后房郭氏一宗(即文政公后裔)没有建设宗祠,且该宗支下的三个房支每个房支的人口都较多,因而治理的核心界域以分祠为单位,具体而言是以难老堂、世美堂和四教堂为圈层开展治理。相对而言,留守在符竹当地的前房一宗的人口则较少,在民国时期也就20余户,其中长房和四房人丁更为稀疏,因而其治理围绕宗祠事守堂这一圈层。

总祠爱敬堂管理的族人范围最大,所有从符竹开枝的郭氏族人都在爱敬堂认祖归宗,因此总祠爱敬堂的治理范围在名义上包括所有符竹郭氏即瞿公后裔的郭氏族人,但实际上就如同爱敬堂这座宗祠,其象征性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在治理方面亦是如此。到民国时期总祠的祠田在符竹村本地有5亩到8亩,连同村外的祠田估计共30亩,最多不会超过50亩,另有一间200平方米的店面,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有形资产。族谱和历史档案中也未发现有关总祠爱敬堂祠产的其他记录。有限的公产也不能支撑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