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族财”是宗族型村庄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共同经济基础与经济纽带。地缘关系形成了宗族聚居的外在形态与基本结构,经济与产权则形成了宗族聚居后“族与家”“公与私”的另外两对重要关系。本章拟以桂山廖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为对象,围绕宗族经济产权、经营、交换、分配、消费、财产继承等关系,呈现廖氏宗族发展延续过程中的经济特征及历史变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土地乃财富之父,劳动乃财富之母。对于宗族社会来说,土地是族人立身和生存的根本,对土地的利用是宗族延续与兴盛的保障。桂山廖氏宗族从土地租佃、开垦到购买、出租的过程也是宗族发展壮大的过程。
佃、垦结合
桂山村地理特点为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村庄境内多达2/3的地域为山地,因此,“人多地少”成为廖氏族人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村庄老人回忆,在二世祖最早带着妻子、儿子、弟弟共5人,由梅州迁居紫金县之前,因县境内山多、矿产多,所以一直以打铁为生,为典型的“靠山吃山”“自力更生”。至四世祖自亨公由瑶前来到桂山时,廖姓总人口不过数十人。因桂山当时已有十多姓人在此居住,加之本就山多田少,于是廖氏族人主要靠租种当地刘、张两姓人的田地维持口粮,居住的房子也为租来的草棚。在租种之余,这时候的廖氏族人也以开荒为求生存的主业,但是因为先前居住在桂山的姓氏已将地理位置较近且适宜农耕的地方几乎开垦完,所以廖氏族人多选择到更为偏僻的山间谷地开荒种粮。
在桂山居住两代人之后,至六世祖五个兄弟的时候,依靠佃、垦稍有结余的廖氏族人才有财力自己修建房屋居住。到清朝初期,当时逢康熙、雍正年间,朝廷实行鼓励农民开荒扩种、减轻赋税的政策,廖氏族人以农耕为本,逐渐能够较为充分地满足衣食住行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