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身份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情况-续表2
所属图书:社会保障制度的“去身份化”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关键词: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沿革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各项保障措施的统称,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第3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基于计划经济时期,其间经历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合、全面保障、封闭运行”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第4页。的时期,以及其后的社会化改革阶段,起到了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变革中的一项伟大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的惯性演进不仅造就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身份化”的生产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大系统,同时涵盖慈善事业等补充性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大都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得到高度重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我国建立了差别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也形成了最初的“福利身份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学界通常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或称为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

对于这两个阶段时间节点的划分有两个关键性的年份,第一个年份是1986年,主要有四个标志性文件的发布。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