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不公正待遇的解决方式
所属图书: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研究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关键词:
城市适应性现状

城市与乡村在当代文明中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极。早在19世纪,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和滕尼斯就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城乡的生活差异:“法理社会”vs“礼俗社会”、“有机团结”vs“机械团结”。齐美尔则把城市看成是精神生活与现代文化交错的网络群体结构,韦伯认为城市包括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沃思认为,城市具有不同于乡村的一套社会与文化特征(Wirth,1938:1-24)。

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人际关系不同。农村的人际关系以血缘、家族作为连接人与人的基础,人际互动频繁,交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城市的人际关系具有契约性、非人格化和正式性的特点,人际互动具有短期性、广泛性、表层性的特点,是一种无情感的交往形式。

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不同。正式的社会组织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等正式机制对城市成员的日常生活起到联结作用,而非血缘、习俗等非正式机制对农村成员的日常生活起到控制作用。竞争、优胜劣汰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常态,生活节奏快、忙碌成为城市人的特点。

城市人与乡村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芝加哥学派的帕克认为,城市人已经形成其自身特有的城市心理,与农村人心理迥异。城市人的思维方式是因果式、理性的;而农村人的思维方式是自然主义、幻想式的(帕克等,1987:269)。

总之,城与乡有各自的利益、兴趣,各自的社会组织和各自的人性特点(帕克,1987:275),因此外来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转移,更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全方位的转变,在与城市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必然受到洗礼和冲刷(金耀基,1999:107),这势必造成其初入城市的不适感,甚至是紧张和焦虑。空间与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