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调查对象的人口特征
所属图书:社会支持与激发权能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关键词:
研究设计

本章将从解释逻辑、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等研究设计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节 解释逻辑

一般而言,社会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逻辑:地位结构的解释、网络结构的解释、制度主义的解释。在本研究中,我们只关注前两种解释逻辑。

地位结构的解释逻辑

社会学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起源于先赋性与后致性理论。从地位结构解释逻辑来看,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某些属性,这些属性有的是先赋性的,有的是后致性的。人是按其属性而分类的,人的社会行为可以用其所属的类别来解释。作为一种分析逻辑,地位结构解释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地位获得模型可谓地位结构解释逻辑的典范。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M.Blau)与邓肯(O.D.Duncan)出版了《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他们认为,了解现代社会开放程度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统地探讨职业地位和职业流动。他们假定一个人的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先赋性的,即家庭背景;另一类是后致性的,即个人的后天努力。参见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568页。在具体操作上,布劳和邓肯以“16岁时父亲的职业地位”和“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为先赋性变量,以“本人受教育水平”、“本人第一职业”、“本人目前职业”为后致性变量,对年龄在20~64岁的20700位美国在职男性进行了调查。最后,这两位社会学家以路径分析模型测量了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对个人“目前职业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父亲的职业与受教育水平对美国男性的职业地位获得产生了显著影响。但相对而言,在决定美国在职男性社会地位获得的因素中,由个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