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民主法治建设水平进入了更高层次,人权保障也迈向了一个新阶段。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人的尊严”首次作为施政目标提出,这昭示着党和国家的权利保障理念已提升到对人的价值的现实关照之中。
的确,无论《联合国宪章》或《国际人权宪章》,在提及人权时一般都会并述人的尊严和权利,而且,《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还在序言中特别强调:“确认这些权利是源于人身的固有尊严。”可见,“人权”不仅具备权利的一般特征,而且蕴涵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人权的“构成性多元”要素,前者为后者提供道德支撑,是更为隐性的价值标准。只是,当下中国民众表达和追求人权,更多还是凭借国际人权公约、国内法律体系里的权利条款,而忽略了蕴涵其中的人际间的尊重、信任、友爱、宽容,以及个人的自尊等要素。这说明,我们对人权还没有清醒、完整的认知,尚欠缺一种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自我审视和相互理解。
重视并考察人的尊严,并不单单是因为这一概念被写入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人权宪章》等国际文书或中国政府有关文件,而更根本地在于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潜藏于每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情感,对它的理解可以切入对整个社会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政治立场的讨论之中,透视出不同地域、领域民众的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把握中国民众对个人价值和尊严持有怎样的情感倾向和基本判断,这或可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借鉴指引。
调查方案及基本情况
2011年,笔者参加了“当代中国大众人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