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改土归流”时期部分县份的户籍资料
所属图书:化边之困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关键词:
编户:从“属民”到“国民”——身份改革及其困境

百姓者,大皇上之百姓,他人不得而有也。即当日土司,亦系大皇上命其代为管理百姓耳。尔蛮不明此义,遂谓尔等系土司之百姓,已属胡涂可笑,更有谓为喇嘛百姓者,尤属荒谬不知事理。

——《巴塘善后章程》,1906年

在华夏王朝的体系中,“编户齐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核心是关于普通民众之社会身份的定义。在秦汉时期,中国核心区域的政治体制完成了由“封建”向“中央集权”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维度即是原来隶属于各级封建贵族的、不具有完全人身自由的“属民”转变为统一王朝的“编户齐民”。这项制度与第四章讨论的郡县制、流官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骨架。

与此同时,在地处华夏边缘的边疆地区,中央王朝则实行“只管官,不管民”的间接统治方式,“土司制度”就是其中一种。在“改土归流”以前,川边康区的社会是一种以“土司”为地方最高统治者和土地所有者,通过层层分封而建立起来的封建层级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差民”和“娃子”在人身上是依附于土司、头人和寺庙的。

对这种人身依附关系,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就象征意义而言,这涉及的是土著居民的“身份”问题。在土著社会的语言中,“差民”和“娃子”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是“某某土司的人”或“某某寺庙的人”。其次,就现实治理而言,这涉及的是社会控制的问题。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下,土司、头人和寺庙不仅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税收、司法等诸项权力,并且可以调集大量人枪与其他土司、头人和寺庙进行武装械斗,乃至外出劫掠,对抗官府。

清末的“改土归流”是对康区社会制度的一次综合性改革。第一步“设流官”,是在行政治理上取缔原有的土司体系,以由朝廷委派的“汉官”构建起王朝与地方社会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