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灾荒史

共同体和家庭中克服自然与生活危机的传统机制:基督教伦理、人类行为和健康

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考察了应对危机局势的传统方法,着重于研究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保加利亚人中对自然和社会危机产生影响的观念、集体规则和行为规范,探讨的问题涉及传统的世界观、建立在基督教伦理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这种理解和实践体系将某些观念加诸社会共同体内(家庭和地方共同体)人类行为、自然灾难和危机局势之间的关系上。它涉及地震、干旱、洪水、大雨和雷暴,以及人类行为引...

作者:〔保〕塔尼亚·波涅娃 于红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村寨遇旱求雨的地方叙事

农业社会历来重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套认识、处理灾难的方式,包括信仰、象征和仪式,等等。四川省汶川县巴夺羌寨群众的遇旱求雨仪式,就是一例农业社会典型的生产祭祀活动。多年来,寨子里的人不但没有怀疑过仪式的“灵验”,而且还努力为此寻找“科学”的依据。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能力的增强,“知识”发生了改变,为符合时代,如今人们并非严格按照传...

作者:罗吉华 巴战龙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中国瑶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与减灾

瑶族是个古老的农业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性的文化传统。在长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生态知识,而且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发明创造了许多颇具民族与地方特色的减灾之道,并以规约、禁忌、宗教信仰、习惯等方式世代流传,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可资传承、借鉴的宝贵遗产。

作者:梁景之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清代救灾立法的内容及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荒政和法律制度的集大成者,清朝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救灾法律制度。如前所述,学术界清代救灾立法关注极少,尤其对清代救灾立法整体状况的研究,基本缺乏专门探讨。事实上,我们钩稽史料发现,清代的救灾法律不仅反映在会典、则例、《大清律例》等行政、刑事法典中,还反映在省例、救灾章程等地方性、临时性的法律规范及其汇编中。清代许多荒政著述对救灾法律做了整理和归纳,使得各级官吏...

作者:赵晓华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清代救灾行政体系及其运作

本章主要就清代救灾官员及机构的组成、职能及其办赈实效等做一点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清代救灾法律的政治运作环境及社会效果的认识。

作者:赵晓华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清代的赈捐制度

总体来看,对清代赈捐制度特点及变化、影响等,还缺乏相应的深入探讨。有鉴于此,本章拟就清代赈捐制度的内容、变化及其在灾赈中的作用进行一点分析,以期对清代救灾法规及其与财政、吏治等方面的关系寻求新的认识。

作者: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世纪之交的自然灾害与政治风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晚清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政治上风雨激荡的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起过关键作用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发生在这个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意味深长的是,与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时空相呼应,惨重的自然灾害也接踵袭来,造成了自然灾害与政治事变互为背景、互为联系的这样一种社会局面。

作者:刘仰东 夏明方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灾荒发生在不同的区域

中国的抗日战争坚持到1942、1943两年,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不仅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攻势,更在解放区战场集中了64%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疯狂地扑向中国抗战的中坚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日寇的政治诱降和军事进攻面前,一味地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既定方针,一面在正面战场上丢...

作者:刘仰东 夏明方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相关图书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