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研究

书 名: 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研究
英 文 名: A STUDY OF IDENTITY FOR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作 者: 谷禾
I S B N: 978-7-5201-1236-9
丛 书 名: 云南财经大学前沿研究丛书
关 键 词: 研究云南民族意识
出 版 日 期: 2017年9月

中文摘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诸多原因,形成了少数民族多沿陆地边界聚居分布的传统格局。在我国漫长的边境沿线及其毗邻的周边国家之间,世代居住着30多个跨境民族,其中仅云南省就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境内外的跨境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文化联系,但又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因而其身份认同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确保中华民族的完整与统一,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共同繁荣是国家的重要任...展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诸多原因,形成了少数民族多沿陆地边界聚居分布的传统格局。在我国漫长的边境沿线及其毗邻的周边国家之间,世代居住着30多个跨境民族,其中仅云南省就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境内外的跨境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文化联系,但又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因而其身份认同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确保中华民族的完整与统一,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共同繁荣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当前,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日益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整合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各民族的观念意识,发展各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国家利益,就成为极为迫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在当前开放变迁的条件下,研究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分析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变动,以及跨境民族不同身份认同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深化对边疆民族问题的了解,可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提供参考。

本书选取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云南省作为典型案例,从历史文化和社会建构的视角,对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考察,并对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了讨论。

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为历史文化的凝集和社会机制建构的结果。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首先是一种文化认同,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民族文化的共源性,云南边境沿线境内外的跨境民族之间有着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跨越了国家边界的分隔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其次,云南跨境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民族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中华民族文化共通的部分,是其认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基础。

最后,跨境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还与国家机制直接相关。近现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国家在整合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其政治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近代以来的中缅、中越和中老边界交涉活动中,国家政治以及国家意志对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特别是政治认同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制度建设的一部分,跨境民族被纳入国家、社会体制建设中,国家通过民族政策、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方式,积极主动地构建云南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尤其是其中的国民身份或国家认同意识。

现阶段边疆地区社会形势的变化,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着云南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一方面,是国家职能和社会机制调整变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家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具有全方位的主导作用,因而国家对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整合以及塑造十分有力。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职能和社会机制的调整变化,国家在社会领域的控制力减弱,同时随着意识形态和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国家对包括跨境民族在内的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的整合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边境地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各个层面上的跨境交往活动日益活跃。在这一过程中,境内外有着共同或相近文化血缘关系的跨境民族之间的身份认同得以进一步强化,并开始呈现跨境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意识加强,而国民或国家认同意识逐渐淡化的趋势。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下,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与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削弱了跨境民族对国家或国民身份的政治认同,并滋生和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倾向,甚至是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及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犯罪活动。

处理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出发。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国家层面的“共同文化”,是包含了多元成分的“复合文化”,是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多元“文化认同”综合体。跨境民族在民族层面上的文化认同是这种“共同文化”认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在保障跨境民族享有和发展民族层面的文化权益和空间的同时,还应着力发展国家层面上的“共同文化”。

在政治认同方面,长期以来,跨境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程度与其政治认同意识密切相关。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为各民族群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国家正是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手段来维护和巩固边疆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尤其是以国民认同或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政治认同。另外,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涉及国家的对内职能,而且与国家对外职能密切相关,构筑跨境民族稳定的国家认同形态,还需要国家积极协调、处理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为跨境民族创造积极有利的对外活动渠道,增强对跨境民族的吸附作用。

当前,在社会转型及边境地区全方位开放条件下,国家与包括跨境民族在内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正发生着调整变化,跨境民族平衡和稳定的身份认同形态,有赖于与国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构建和发展跨境民族平衡和稳定的身份认同形态,一方面,要求国家从维护跨境民族权益和发展的角度构筑符合跨境民族社会生活现实的身份认同形态,另一方面,跨境民族也需要建立起对其国民身份的有效认同,积极借助国家支持来促进自身发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

从我国的社会历史和国外的相关经验来看,未来发展面向包括跨境民族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以促进个体发展权益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融合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内容的“公民认同”,将是实现跨境民族身份认同平衡和稳定的有效途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