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人际疏离感     检索到  7571  条相关信息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在对共情内涵和测量工具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侧重对留守儿童共情发展的特点、共情能力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训练干预进行探讨,得出了若干比较有趣且令人深思的结论。

作者:余益兵 出版时间:2018-11-01

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以来的事。在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与Hovland,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

作者:彭泗清 出版时间:2000-10-01
关键词:

本文研究组织内人际公平对移民迁入地归属感的影响,以及组织承诺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移民的人际公平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正相关,且组织承诺在移民的人际公平和城市归属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组织的人际公平通过促进移民组织承诺进而影响其迁入地归属感。本文从组织层面揭示了移民迁入地归属感的内在机制,为提升移民迁入地归属感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冯敬杰 出版时间:2022-06-01

学术界对志愿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常缺乏微观层面对主体性和过程性的关注。这不仅表现在志愿者的声音被屏蔽,也表现为忽略志愿者身份的主体建构过程,认为志愿行为、态度和价值评价是资源和制度性因素的必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愿者团队一年半的追踪,运用组织人类学和扎根理论提取出以身份建构和互动为核心的理论,以期从微观层面解释“志愿失灵”的原因和过程...

作者:崔剑 出版时间:2015-06-01

本文试图采用现代的心理学语言,从人际互动的视角阐释传统的“和而不同”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而探索其内在的认知心理学机制。笔者认为,采用“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人际问题可以让人们在“归属”(人际关系和谐)与“独特”(内在心理和谐)两类基本需要上同时得到最大满足,其内在的认知心理学机制为“换位思考”,这一点在维护“面子”行为之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作者:王轶楠 出版时间:2010-07-01

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流动儿童及其老师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流动儿童的校园欺凌状况、歧视知觉和人际疏离状况、教养环境现状、积极心理资本与幸福感状况、积极心理品质状况等五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根据数据结论,提出不同对策,以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万增奎 出版时间:2021-12-01

贫困单亲母亲是一个特殊的困难人群,这个人群不仅存在着物质的贫困,同时也深受精神贫困的困扰。调查表明这个人群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社会支持网络缺乏、自我评价低、感觉到比较严重的社会歧视与社会疏离。南京市K区妇联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尝试改善目标人群就业,同时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经过一年的努力,项目达到了预期成效。该项目证明社会工作在就业促进、改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

作者:崔效辉 杜景珍 出版时间:2014-07-01

微信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彰显了巨大影响力,而在边疆少数民族社会中,借由微信媒介建构的虚拟网络世界促成了地方社会关系由疏离到维系、由单一到多元、由现实到虚拟的演变。

作者:王悦 出版时间:2017-10-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