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主要介绍了帮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些措施,包括政府推出的保障儿童基本权利的法规政策、学校管理的强化、家庭保护功能的增强等。并以“无锡模式”为例介绍了新市民教育下的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对寄宿学校制、“代管家长”制的探索发展,最后指出培养专业社工的重要性。
2005~2015年十年来,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尽量做到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全覆盖,从寄宿制学校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从“代管家长”到全方位的照看留守儿童,倡导以公平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本文内容为作者所观察到的贫困地区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社会双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化的多种因素冲击传统并综合作用于当代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基本结构被撕裂,其中一个严重的后果便是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父母直接抚育和持续照顾,不利于其心理、生理发育和发展。对于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应该打破传统的独立的留守儿童福利框架,建立以家庭为中心,教育机构、政府、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与乡村基层组织等...
本文介绍湖北省孝感高中经历了停办、重建等坎坷历程。多年来,孝感高中注重师资队伍和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并加强师生的德育工作,对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完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是半山半川的贫困县,西北部是山区,东南部是平原,总面积703平方公里,人口27.4万,耕地40万亩,1989年人均收入256元。全县25个乡镇,其中有杨家台、团结、贾各庄等10个山区乡、4个半山区乡(沿山的乡),人均收入200元以下,这部分地区是完县中、小学生流失严重的地区,即是实施“希望工程”的重点地区。全县有小学237所,初中3...
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学校是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该政策实施八年以来,在西部贫困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辍学率反弹,有违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本文以多年来的一手调查材料为基础,补充2009年发现的新热点问题,对撤点并校及寄宿制工程的政策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调查发现,河南省邓州市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在我国内地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邓州市中小学70~80人的班额非常普遍,还有100人以上的“极大班额”,其中有一所重点小学的平均班额达到133人。导致超大班额的主要原因是县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家长的择校动机日益强烈,城乡教育差距日益拉大,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日益凋敝。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