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对甘肃宕昌、秦安和成县三个县的调研发现,硬件设施建设保障、校长与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以及学生身心健康改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住宿条件差,许多学生在校外租房住,不利于学习,也增加了农民负担。食堂饭菜质量差,开水难以充足供应。校园文体活动匮乏,学生远离家庭,身心健康堪忧,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应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硬件建设、校长教师培训和学生生活补贴。
所调研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已基本形成初中“一乡一校”,实行寄宿制,中心小学实行部分寄宿,村小和教学点基本无寄宿生。寄宿制学校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硬件及师资上,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由于配套设施建设衔接不力以及寄宿制学校内部管理薄弱,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寄宿制增加了学校成本和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值...
撤点并校和举办寄宿制学校是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集中资源办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该政策实施八年以来,在西部贫困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辍学率反弹,有违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本文以多年来的一手调查材料为基础,补充2009年发现的新热点问题,对撤点并校及寄宿制工程的政策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灾后的教育重建与规划,建立了专项基金,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援建政策。重建规划强调提高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布局相对集中,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和寄宿生比重。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了灾后教育重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历史回溯与共时对比相结合的方法,以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为调查研究对象,对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高风险因素和治理困境进行实证调查与反思,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开发式扶贫的困境、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的负外部性进行检视与探讨,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的风险感知和行为选择、政府信任和社会信任、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
中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和短板在农村。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脱贫攻坚战略举措,推动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国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要了解农村教育的下一步如何发展,需要厘清“后普及教育阶段”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乡村教育发展需进行顶层...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