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坏的历史及原因

文章摘要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最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虽然北边和西边是沙漠,南边有柴达木盆地,东边有黄土高原,但祁连山硬生生辟出一片绿洲,成为一座岿然不动的湿岛,阻隔了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南侵,拱卫着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生态安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随着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对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报告以社会环境学为基础,通过田野调研、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历史,并从森林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水电站破坏、过度放牧以及旅游破坏五大方面进行分类统计总结。针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现状,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导致自然保护区严重破坏的原因,得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的源头为立法层面“放水”、政策执行力不够、政策实施缺乏独立的监测评估;环境保护监管职能分散;政府绩效考核中缺乏生态考核;忽视相关利益群体需求;缺乏环保意识教育;自然保护区缺少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

作者简介

丁文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部咨询专家,甘肃省政府参事,受邀兼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中国实施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发展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社会学、国家公园管理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在Renewable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Applied Energ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和CSCI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著作)16部,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甘肃·2015”十大陇人骄子、甘肃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荣誉和奖项,有关事迹被中央、省级和国际媒体采访报道500多次;创建的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智库和发展机构之一。近年重点围绕西部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保护等开展跨学科研究,主持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资助的50多个生态环境、职业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农业发展、林业生态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监测评估、移民安置计划、尽职调查,以及甘肃省政府部门委托的发展项目;向国家部委及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交了10多份与生态环境、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有关的政策建言,先后得到中办领导及近20位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执行,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王丽娜:王丽娜,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