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017年川西北牧民定居结论与展望

  • 作者:文艳林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 报告页数:6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4536字 所属丛书: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 所属图书:多元文化共演与经济社会变迁
  • 浏览人数:210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川西北牧民定居在过去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定居点的规模化修建及其配套设施的跟进,从景观上、社会面貌上改变了川西北农牧区原貌,展示了政府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经济爆发力。二是农牧民,尤其是游牧民生产生活状态得到了重大改变,很大程度上结束了他们对传统生产生活的依赖,实现了文明成果的共创共享。三是通过配套的民生工程,使广大牧民的游牧习惯脱离了代际延续,在高原草地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那就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员,通过职业教育和异地生活的培训,他们将很难再回到传统的游牧状态中去了。四是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初步见效,很多定居工程在各个产业层次中发挥多重效能,牧民由此而向新生的“生意人”转型。

尽管以上变化是明显的,但定居化自身的规律性是客观的,需要遵从的。定居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定居的内在稳定性在人,定居其实就是定人。人的生产生活习惯一方面需要物质条件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新的知识支撑。较短时间提供的物质条件附着了大量的新知识,就大多数牧民而言,对于这些新知识的消化吸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定居与回流在牧区轮番上演——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牧民发现他在新的定居点生产和生活得不到原有的满足后,他就会自动寻求原有的生活生产环境。作为社会人的牧民,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时可能是奢侈的,除了基本的生活生产需求外,他还有精神上的更多追求。也就是形式上的定居与精神上的定居要相一致。当形式上的定居与精神上的定居匹配度、契合度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准后,真正的安居就实现了,由安居自然进入定居。这条定律同样适合对当前中国那些非牧区的流动人口的研究。

作者简介

文艳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历史文化、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