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追寻认同——国家-社会关系转变与慈善公信力的重建

  • 作者:刘威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 报告页数:15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16310字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文集
  • 所属图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民生发展
  • 浏览人数:225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表面上,官办慈善存在的诸多弊病,是引起舆论诟病的始作俑者,但实际上,慈善意义和基本价值的缺失、公众认同的转变和分化才是诱发信任危机的真正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慈善事业受到排斥,彻底中断。1994年,党和国家“为慈善正名”,赋予慈善合法性,不仅让慈善在中国社会“复活重生”,而且开启了官办慈善事业二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但是,国家恢复和承认慈善的“角色”,建立在治理社会、维护稳定的刚性需求之上,在于利用慈善事业的治理功能满足社会转型的实际需要。在党和国家的视域中,慈善只是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而存在的。它们接受的仅仅是慈善的实用价值和外部性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接纳慈善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和基本价值。社会认同价值的缺席,为官办慈善事业陷入认同危机埋下了伏笔。因而,推动慈善事业的深度转型,不仅要转变慈善事业的组织架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还要重构慈善事业的社会认同和价值基础。

作者简介

刘威: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转型、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