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区域环境与社会变迁

  • 作者:赵玉田 出版日期:2016年3月
  • 报告页数:44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40793字 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环境与民生
  • 浏览人数:285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什么是社会?“从外在形态来看,所谓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而“从内在本质来看,所谓社会,概括地讲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所谓“灾区社会”,系指灾荒时期灾区的社会存在状态。古代中国,灾区社会主要出现在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广大乡村社会,灾区社会因时因地而不同。诚如学者行龙指出:“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其特色迥异的地理、人文环境。环境选择技术,社会改造环境。不同环境下孕育出的社会绝不是迥然相同的,区域是研究者不可忽视这一点。”灾区社会、特别是“灾区化”社会建立在发生灾变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其社会组织机构与社会关系网络因灾荒而不断被破坏,社会物质财富耗损过多;个体家庭经济活动中止或丧失,其物质财富(主要是粮食与银钱)亦无法充分积累,抗灾自救能力低下。故而,灾区社会是处于急剧变化状态中的区域社会。本文仅就区域环境与灾区社会互动关系及其影响略作分析。

作者简介

赵玉田:1968年生,吉林通榆人。现为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历史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环境史与明清史研究。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贵州社会科学》《东北师大学报》《中国教育报》《文化杂志》(澳门)《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