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单位理论及其国有企业和单位制的起源

文章摘要

在80年代末,李汉林和方明等人在研究中国城市组织问题时提出,单位组织是中国城市组织结构体系中的基本组合形式,这一组织形式的产生,起源于根据前苏联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建立的解放区经济组织,其特征是国有化、权力高度集中、供给制和义务劳动制以及厂长、党支部书记和工会委员长的“三人团”领导体制。1949年以后,这种组织模式发展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企社不分的单位组织,其主要特征是半封闭性、对政府的全盘依赖性和功能多元化(李汉林,方明,王颖,孙炳耀,王琦,1988,第273~373页)。随后,路风从历史的角度,对单位制与过去解放区供给制之间的源渊关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察,他认为,单位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国家组织的外延产物,中国社会中所有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都取决于他与不同类型的或单位化程度不同的单位组织的关系,个人只有通过单位化才能合法地分享由国家或集体控制的社会资源。路风对单位制组织的特征的细腻描述,使单位组织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理想类型”意义的学术概念,他在此领域的研究应该说是具有开拓性的(路风,1989)。李培林等人把单位的概念引入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认为在传统的经济体制的框架中,单位化是中国国有企业组织的基本特点,所谓单位化,一方面是指企业成员的身份、地位、利益分配、行动方式等是与企业的单位性质——即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管理体制、制度化结构、占有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是指企业成员的一切社会生活(甚至包括闲暇生活)都对其所在的企业具有很强的依赖关系。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经营单位,也是一个社会生活和政治管理单位。企业单位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行政属性,二是企业的功能泛化,三是企业资源的非流动性,四是企业成员利益的非阶层化(指企业成员的利益更密切地与其所在单位而不是其所属社会阶层相联系的现象)。企业职工的固定就业制、终身雇佣制、平均工资制和全面的福利保障制度,与职工对企业的全面依赖以及对自主选择的放弃之间形成一种成本一收益的均衡模式(李培林,姜晓星,张其仔,1992,第95~100页,178~202页)。李路路和王奋宇则把单位制放在一个更大的制度化结构的范围内进行考察,认为在传统的体制下,单位制、行政制和身份制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次级制度化结构,这些次级制度规定了社会成员的地位差异和权力、身份等社会资源的获得方式(李路路,王奋宇,1992,第83~103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李培林:博士,研究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村落的终结》(专著)、《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专著)、《和谐社会十讲》(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专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合著)、《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合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合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合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