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西部民族地区农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

  • 作者:谢治菊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 报告页数:19页 报告大小:
  • 报告字数:19088字 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逻辑与实践
  • 浏览人数:355     下载次数:0

文章摘要

随着农村城镇化、村民市民化的推进,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退缩以及由此引发的参与不足、认同缺失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村头、树下、晒坝、井旁、广场等公共空间是大家认识、熟悉、交往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村民利用社区内外资源,采取互助、自治等行动,解决社区的共同问题,协调社区的共同事务,培养对社区的共同认同,维持社区的繁荣稳定。然而,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浪潮下,乡村社会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传统乡村那种你来我往、相互协助的热闹场面不复存在,留下的是“草比人深、人比鸟少”的空巢社区,乡村集体活动名存实亡。而退出集体活动后,大部分农民的休闲活动以家庭为中心,电视成为多数农民娱乐和休闲的首选。在此背景下,乡村社区的公共空间急剧萎缩,进而“塑造”出原子化的个人、冷漠的邻里关系和饱含危机的信任状态,村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降低,对社区的认同也日益式微。人们意识到,要让农村社区和谐有序地发展,当务之急是构建新的认同模式和认同机制。

作者简介

谢治菊:重庆合川人,管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联合会会长,广州市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减贫治理、结对帮扶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