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随着农村城镇化、村民市民化的推进,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退缩以及由此引发的参与不足、认同缺失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村头、树下、晒坝、井旁、广场等公共空间是大家认识、熟悉、交往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村民利用社区内外资源,采取互助、自治等行动,解决社区的共同问题,协调社区的共同事务,培养对社区的共同认同,维持社区的繁荣...
本章从闲暇生活、共同体意识重建和自我认同的角度分析了“村改居”社区中的基层秩序重建。从个体层面来说,上楼村民需要对自我身份进行重新定位,但这不仅是一个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过程,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教育引导策略帮助村民尽快完成向居民的认知转换以及提升对新社区的认同感乃至自豪感,而另一些地方则试图利用传统文化来凝聚社区共识,重建村社共同体。由于离开了土地和农业...
长期以来,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关注和有效的帮扶,也缺乏能够让进城务工人员主动和乐于参与的平台。浙江奉化西坞街道的力邦社区,是全国首家进城务工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如社区文化建设、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等工作,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社区”,使当地进城务工人员找到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归属感。
本文主要分析了藏羌的社区主体认同,首先介绍了嘉戎藏族的祖源问题,其次是羌族与藏族之间的身份认同,最后介绍的是有关文化保护方面的文化认同。
本文是关于(新型)农民工身份认同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及工作情况、身份认知与认同情况、社会与社区融入情况四个方面。
本文以2018~2019年所收集的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调查数据资料为基础,系统考察制度环境、社会关系络、利益关系以及个体市场能力对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要解释。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能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证据,还能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探讨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认同的复杂性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本文解释了社会认同的定义。其次,本文从三方面呈现了“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复杂性,指出了群体认同和地域认同的不一致,概述了乡城移民的“本地化”的问题,并解释了“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代际分化。再次,本文梳理了“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制度因素、市场与经济因素、社会网络因素、文化与情感因素。最后,本...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