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认同度高的优势,充分运用家规家训、俗语格言等教化资源,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同时,对地方现有文化资源要做到有效保护,深入乡村进行全面排查,做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等工作,在做到“掌握家底”的基础上再启动活动开发工作。
<<
运迪:同济大学马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研究。曾于2015~2016年派赴云南大理云龙县挂职一年,为自身研究奠定坚实的田野基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研究”)1项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民教育问题研究”)等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先后入选上海市首届马克思主义学科中青年拔尖资助计划,上海市阳光学者计划,教育部示范马院中青年拔尖资助计划,荣获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教学能手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