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时代诉求、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报告作者:侯守杰
  • 所属图书: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 图书作者:侯守杰
  •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 所属丛书:
  • 报告字数:35752字报告页数:39页 报告大小:

文章摘要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乡村治理的重要论述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具体来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立足于现实利益与人的本质的双重考察,主要包括本源共同体(前资本主义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三个辩证发展层次,阐述了个体和共同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恩格斯历史合力论认为主体与客体诸因素的相互促进产生的“总合力”,即“主体—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乡村治理的重要论述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源自西方的集体行动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借鉴,尤其是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多元治理主体的完善与协同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乡村治理”与“共同体”的互构联结关系,立足于学术界现有分析框架,本书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价值—主体—秩序—行动”的互动分析框架。本章通过阐明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诉求、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阐述“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何以缘起”,更好地为下述开启的主干内容做好充分的背景生成、理论准备和思路指引。

作者简介

侯守杰:男,1994年1月生,山西晋中人,现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与城乡融合。自2020年起在《改革》《内蒙古社会科学》《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理论导刊》《农业经济》《改革与战略》等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