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对于燃煤发电的碳减排量
所属图书:中国经济发展战略No.6(2008)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关键词: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它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

第一次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高潮是在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后,受高油价的影响,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研发机构,并制订相应的专项计划,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力图解决对能源的依赖。虽然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能量密度低,囿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可再生能源的转换效率低,成本很高,很难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竞争,新能源开发如“昙花一现”。第二个阶段是以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相关环境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逐渐形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再次引起重视,提到议事日程。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共识,同时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又引起油价上涨,世界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调整了各自的能源政策,进一步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为了促进承担减排义务的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达国家承担了减排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义务,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始蓬勃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2006年初,中国政府已宣布了新的能源政策,这是2006~2010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根据该政策,中国将在今后5年内增加对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还印发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通知。我们应该开拓思路,破除只是依赖常规能源的习惯思维,勇于探索,以便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

(一)各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各国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都对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给予极大的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已有50多个国家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43个国家制定了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30多个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财政补贴或其他优惠措施,32个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上网政策。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计划的积极性日益增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重要性。中国制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定了明确目标。印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政府全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印度在风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上已居世界前列。东盟国家也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工作。10个成员国各自都有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包括地热、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来自棕榈或椰子油的植物燃料等。按照东盟的计划,到2010年各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达到2.75万兆瓦,其中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将成为领先者。

(二)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成为现实

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为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利用奠定了基础。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总比例将达30%。到2010年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将分别达到7.5%、20.5%、10%和22%;到2020年将全部提高到20%以上;到2050年,德国和法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将达到50%。韩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10年的5%。日本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10年的10%左右,2020年分别达到20%和15%。

(三)国际社会对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加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200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表明,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达496亿美元,到2006年已增至709亿美元。其中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得到极大的发展,从2005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71亿美元。2006年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公开市场的融资达103亿美元,远远超过2005年的43亿美元。当前,大约180个投资基金控制的180亿美元资金正在对可再生能源虎视眈眈。可再生能源市场正在日益全球化,流动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本特别是私人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巴西已经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国与市场目标,其中中国在太阳能方面居领先地位,印度和巴西分别在风能和生物燃料方面领先。

德国通过了新的《可再生能源法》,为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德国制订了《未来投资计划》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迄今投入研发经费17.4亿欧元。风力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54%,太阳能供热器总面积突破600万平方米。法国推出了生物能源发展计划,2007年之前将生物燃料的产量提高3倍,使其成为欧洲生物燃料第一大生产国。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4个生物能源工厂,年均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生物燃料的总产量将从目前的45万吨上升到125万吨,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面积也将达到100万公顷。由于生物燃料目前的成本比汽油和柴油贵两倍,因此法国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生物燃料的生产和消费。英国把研究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作为开发新能源的突破口,设立了5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重点开发海洋能源。不久前,在苏格兰奥克尼群岛的世界首座海洋能量试验场正式启动。英国第一座大型风电场一直在不断发展,目前风电装机总量已达650兆瓦,可满足44万多个家庭的电力需求,近期还将建设10座类似规模的风电场。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急需发展新能源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2003~2006连续四年GDP增速都在10%以上(见图1)。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2005年增长10.7%,比计划超出2.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7%;重化工特征明显,工业超高速增长:粗钢达到4.2亿吨,氧化铝突破了1370万吨,水泥达到了12.4亿吨,国内市场虽然庞大,但仍然不得不大量出口。

图1 中国近年生产总值增长

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导致能源消费过高(见表1)。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计)24.6亿吨,比上年增长9.3%。从能源的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消费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已达到76.40%。2002年IEA预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2010年会达到18.60亿吨。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24.6亿吨,比IEA的预测结果提前了14年。

表1 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从能源生产情况来看,2006年全年一次能源生产,全部折合成标准煤总量22.1亿吨,比上年增长7.3%;发电量28344亿千瓦时,增长13.4%。其中,原煤23.8亿吨,增长8.0%;原油1.84亿吨,增长1.7%。

中国净进口石油1.69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9.27%(2005年为44.9%)。其中,国内消费3.43亿吨(比2005年增长6%,即增加消费2000万吨),进口1.93亿吨,出口0.2185亿吨。

对比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和能源生产情况可知,中国能源供应前景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量低,中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10%,但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的40%;

(2)优质资源少,保证程度低,煤炭剩余储量的保证程度不足100年;石油剩余储量的保证程度不足15年;天然气剩余储量的保证程度不足30年。而世界平均分别为230年,45年和61年。

必须指出的是,能源资源保证程度是以中国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的,若按照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预测量估算的话,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保证程度,则分别下降到30年、5年和10年。

在这种传统能源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寻找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就成了必然选择。

(二)发展新能源是缓解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使用传统能源给中国带来的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使用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酸雨在局部地区明显加重;②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③环境破坏事故造成四邻不安: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韩国、日本的反应;④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4~2030年期间会增加一倍多。中国可能在2010年之前赶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新能源具有污染少、环保的特点(见表2),大力发展新能源,将有助于实现“十一五”所规定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以秸秆为例,秸秆是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达1%。据悉,中国目前每年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约有1亿吨,折合标准煤5000万吨。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可作为能源利用的总量为3亿吨,专家认为,生物质发电将是中国最大的环保项目。如果中国生物质能利用量达到5亿吨标准煤,就可解决目前中国能源消费量的20%以上,每年至少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5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减排量近2500万吨。

表2 可再生能源发电相对于燃煤发电的碳减排量

(三)发展新能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中国能源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使长期以来存在的能源“瓶颈”得到基本缓解。党和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从2002年以来,能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煤电油运显著紧张,全国出现了大面积拉闸限电,煤炭供应吃紧,石油进口激增且进口地区主要偏重在中东,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当前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需要充足而稳定的能源供应,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更需要走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更需要在这一方面抢占先机。唯有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们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后,中国可再生能源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水力发电年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总容量达到12500万千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25%;风力发电2006年底装机容量达到133.2万千瓦,比过去20年的总和还要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为270%;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能力达到创纪录的3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万千瓦,超过世界生产能力的10%;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0多万平方米,累计使用量接近1亿平方米;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其中户用沼气池达到1900万多口,大中型沼气设施2000多处,沼气使用量超过90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其中水电为1500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可提供50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

为了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家已经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则可再生能源将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一)风能

中国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上风能储量约2.53亿千瓦(陆地上离地10米高度资料计算),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7.5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山东、辽宁沿海及岛屿的沿海风带,和内蒙古北部、甘肃、新疆北部及松花江下游的内陆风带。

中国并网风力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是从1985年开始,到1995年在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发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通知中,首次提出了发展风电的目标(2019年达到100万~110万千瓦),到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止,国家相关部门共发出近20份与风电有关的发展政策及指导文件,从资金筹措,增值税减收,政府补贴或贴息贷款,电量收购优先上网,电价分摊以及技术政策,主流产品方向等方面都给予强有力的指导与支持。并通过“乘风计划”,“双加工程”,“示范风场”,“特许权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业主对风电场开发的积极性。特别是2003年开始的风电特许权项目对风能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2004年以来,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增速均超过100%。2006年,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大幅增长166%,达到134万千瓦,装机容量同比大幅增长105%,达到26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十位,亚洲第三位,成为继欧洲、美国和印度之后发展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

(二)太阳能

中国大多数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太阳能理论储量达到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能力达到创纪录的30万千瓦,2006年比上年增长15万千瓦,超过世界生产能力的10%;目前中国光伏电池的效率达到了21%。随着技术的进步,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2006年中国生产光伏电池380兆瓦,生产能力1200兆瓦。

2006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已达1800万平方米,保有量达9000万平方米,分别占全世界的76%、60%以上,覆盖4千多万个家庭,大概有1.5亿人使用了太阳能,是全球产能、保有量最大的国家。2006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年产值200多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全行业提供就业机会60多万个。目前,中国太阳能产业已形成玻璃原材料加工、全玻璃集热管和热水器的加工、市场营销服务、机械加工装备、零配件生产等配套的产业链。目前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自有技术占95%以上,城市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25%。在投入产出方面,综合成本不到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太阳能利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底颁布实施20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4项,已建成北京和武汉两个国家级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检测中心。

表3 2001~2006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和销售量

(三)水电

到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6.22亿千瓦,其中水电的装机总容量1.29亿千瓦,水电装机比例20.74%。全国发电量28344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的发电量4167亿千瓦时,水电电量比例14.7%。2006年新增装机容量突破了1亿千瓦,水电新增装机接近1000万千瓦。中国水电的装机总容量、水电的年发电量、水电新增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四)核能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核电建设中,已成功地解决了不同核电技术和管理方式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在吸纳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核电发展道路正在形成。2006年,中国运行核电机组取得良好业绩,总发电量548.45亿千瓦时,上网电量为518.0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3.3%和2.9%。9台商运机组的平均负荷因子达到87.68%。2007年田湾核电站1号、2号机组分别实现并网,使中国核电运行机组增加到11台,装机容量达到911万千瓦。

(五)地热能

中国地热资源丰富,据国土资源部的资料,全国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热水资源量每年约67亿立方米,折合3283万吨标准煤。目前,年利用地热能约为4.4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而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

地热利用可分为发电和直接利用两个方面。发电的地热流体要求温度较高,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西藏、云南的横断山脉一线。目前全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为32.08兆瓦,其中88%集中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已经稳定运行了近30年。羊易乡地热电站也将开始兴建。地热的直接利用要求热水温度相对较低,地热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主要用于采暖、洗浴、温室种植等。

近几年来,地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截止到2006年底,除青海、云南、贵州等少数省区外,其他省区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全国已经安装地源热泵系统的建筑面积超过了3000万平方米。北京已经超过了800万平方米,计划到2010年安装到3500万平方米。沈阳计划到2010年安装6500万平方米,占全市供暖面积的32.5%。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地源热泵市场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亿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新能源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全社会对发展新能源重要性意识不够

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一直占着绝对大的比重,时至今日仍占到60%以上。对煤炭的过分依赖往往导致能源政策的摇摆和对可再生能源的不重视。当石油供应充足,油价平稳和下跌时,石油的用量和比重都会增加;当石油供应紧张,油价高涨时,煤炭就会受到重视,使用比重迅速增加。能源政策频频调整,而每次调整似乎就是石油和煤炭的相互替代或此消彼长,其他能源很难登堂入室。这已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一道门槛,它把可再生能源挡在了门外。在此能源消费格局和能源消费惯性作用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颁布了相应的法律,中央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进行了规划,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积极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针对本地实际的政策。这些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政策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还很有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2006年1月1日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只是一部框架性法律,还需相应的实施细则与之配套。尽管《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陆续出台,但有关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致使许多关键性的具体措施难以操作。许多省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实施条例“千呼万唤不出来”,相关部门和企业无章可循,只能“望洋兴叹”。这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一个制约因素。

第二,财政对发展可再生能源投入不足,支持的方向和重点不明确。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投入明显偏低,没有把可再生能源项目规范地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计划之中,这使得本来就很有限的财政投入不能用其所用,也使得可再生能源投资缺乏最基本的保证。由于资金投入太少,且重点和方向不明,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

第三,中央和地方在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公共财政体制上存在利益冲突。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不顺畅也是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因素。当前并没有一个关于上下级财政之间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规范可行的转移支付办法,上下级政府间的支出职责不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税收政策支持不到位。在增值税方面,中国尚未对可再生能源产品给予增值优惠的统一规定,只对部分可再生能源产品给予增值税优惠,如人工沼气按13%征收,小水电为6%,风力发电为8.5%。由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可抵扣税额非常有限,这些所谓优惠的增值税税率也显然偏高。在所得税方面,国家没有制订全国统一的可再生能源所得税优惠办法,只是一些地方根据当地情况,对部分可再生能源企业的产品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在关税方面,按现行税收政策,中国企业利用自有资金进口国外先进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享受不到优惠的关税政策,这使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

(三)相关科学研究滞后,技术创新不够

首先,中国对自己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情况没有进行过统一的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现有的资料无法满足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需要。可再生能源分布和开发评估资料的不详、不准,直接影响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创新不够,成本相对较高。当前流行的先进的风电机组、生物质直燃发电锅炉、太阳能光电所需要的多硅原料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设备和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再次,中国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技术较为缺乏,使开发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明显,难以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就不能拥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就难以大幅度压缩,其产品没有价格优势,也就很难占领市场。没有市场,也就不能获得大规模的发展。显然,技术水平低和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

(四)资金短缺,融资能力薄弱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技术研发经费投入高,产品开发利用周期较长,见效较慢,与常规能源相比,成本偏高,效益不太好,因此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受中国投融资体制的限制,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也比较单一,在民间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较低。资金短缺、融资能力低势必影响可再生能源的产品开发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五)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低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起点较低。如前所述,中国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与一些国家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以风力发电为例,国外兆瓦以上的电机组已经开始工业化应用,5兆瓦的电机组正在研制中;而中国用的多是750千瓦的机组,建起的风电场规模小,平均每个风电场的装机容量不足1.5万千瓦,远未达到产业规模。不仅如此,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多为单兵作战,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明确的技术路线,导致可再生能源生产局面和市场秩序的混乱。以上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可再生能源的高成本、高价格、低效率,大大削弱了其经济竞争力,成为其商业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在中国,同等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比化石燃料高出许多。从统计数据看,全国风电上网电价比常规水电和火电厂高出许多,新疆常规火电上网平均电价在0.25元/千瓦时左右,而风电则平均达到0.6元/千瓦时以上。而风电利用小时数约在2000~3000小时左右,仅为火电的一半。另外,虽然风电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已从10000元降到8000元左右,但仍远高于火电的4000元/千瓦造价,建设一座装机10万千瓦的风电场,约需8亿元以上,而建设同样规模的火电厂约为4亿~5亿元。若以燃煤发电成本为基准1,则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1.2,生物质发电成本约为1.5,风力发电成本为1.7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则是煤电成本的11~18倍。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