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共同发展阶段青海民营企业发展情况
所属图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No.1(2004)
出版日期:2005年7月
关键词:
青海省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概述以及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23亿元,仅有5家私营小工厂,从业人员39人,当年工业总产值共计1.85万元,占全省的比例为0.99%;手工业2408户,从业人员5922人。商业方面除了以廖(蔼庭)氏兄弟创建的“裕丰昶”等本省商家、“庆盛西”等省外商家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为糊口度日的小商小贩,资本在2000元以上的不到10%。工业和手工业方面,官僚资本投资的“八大工厂”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但封建家族式管理的成分更大。因而建国前严格意义上的私(民)营企业在青海发展严重不足,在全省经济生活中处于从属和次而又次的地位。

1.1950~1957年在青海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党和国家的“限制、利用、改造”方针,使私营工商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1952年全省共有私营企业28户,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8.21%。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青海私营经济迎来又一个发展高潮。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发展,青海省的基本经济结构由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私营、私营和个体经营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开明的经济政策使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进入了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行业拓展的良好发展轨道。特别是政府鼓励地方工业发展的政策,使私营企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54年起以廖霭庭先生为代表的本省民族商业资本家投资兴办了裕新面粉厂、利民食(乳)品厂、湟源电厂等工业企业,促进了私营企业商业资本向工业领域的转化,其设备装置和生产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推动了青海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954年全省私营工业企业发展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