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保税区、非保税区保税物流政策比较一览表
所属图书: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09)
出版日期:2009年4月
关键词:
中国保税区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家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1~1996年期间,国务院又相继批准在沿海省市先后设立了天津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广州、大连、海口、厦门象屿、张家港、宁波、福州、青岛、汕头、深圳盐田和珠海14个国家级保税区。此后,中国又先后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中国保税区在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级保税区的设立

保税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特区。保税区是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1990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在靠近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带设立的由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中国设立保税区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海关保税等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98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中发[1981]27号文),指明“海关对特区进口的货物、物品,要给予特殊的关税优惠。特区和非特区的分界线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之后,凡经批准进口供特区使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除烟、酒按最低税率减半征税、少数物品照章征税外,其他均免征关税。特区运往内地的货物、物品,应按一般进口的规定办理。在分界线未建好之前,按海关暂行办法执行。”可见,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立足点是通过关税优惠,吸引外资,创办出口型工业。通过对管理线“一线”和“二线”实施监管,形成放开“一线”,管住“二线”的运作模式。

1986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建成“二线”检查站正式启用,成为分隔特区内外市场、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