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基本情况
所属图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报告(2014)
出版日期:2014年4月
关键词:
开展园区合作共建 探索科学承接新路——皖江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研究与分析

合作共建园区是优化区域要素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合作的一种新的重要模式。近年来,皖江示范区利用其区位优势和示范区规划赋予的相应先行先试权,积极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园区合作共建及集群式产业承接或产业链招商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园区合作共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效地促进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皖江示范区建设,也为其他地区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提供了宝贵经验,谱写了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篇章。

皖江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的发展现状

(一)合作共建园区基本情况

根据2013年有关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目前安徽省拥有各类合作共建园区111个,其中皖江示范区90个(已建成9个、在建71个、处于前期工作阶段10个),占全省80%以上。从合作地域看,跨境合作(包括台湾)4个,跨省合作35个(其中与沪苏浙地区合作23个、与其他区域合作12个),省内合作51个。皖江示范区各类合作共建园区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合作成效。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底,90个合作共建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2.3亿元,规划面积274.4平方千米,建成面积90.5平方千米,入驻企业148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9户)。其中,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71亿元、引资到位资金544.7亿元、财政收入48.6亿元、税收26.8亿元(见表1)。

(二)合作共建园区发展特点

为便于分析和总体把握皖江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其规律特点,本文按省内合作园区和省外合作园区归类,并将4个跨境合作园区并入省外合作类,逐一列出相应园区名录及其简况(见表2、表3)。

通过对表1、表2和表3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皖江示范区园区合作共建具有如下特点。

1.战略“平台”的带动效应

如前所述,全省合作共建园区80%以上集中在皖江示范区,是其快速发展期。从批准时间看,2009年以后开始建设的有53家,占了近60%,其中跨省合作园区几乎都是2009年之后开始建设的,说明皖江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合作共建园区的数量迅速增加,充分体现出示范区战略“平台”的带动效应。

表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基本情况

表2 皖江示范区省内合作共建园区名录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 皖江示范区省外(境外)合作共建园区名录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合作类型丰富多样

从合作地域看,包括跨境、跨省、省内及市域内等多个层次;从合作主体看,有企业与园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协会与园区、学校与园区、园区与园区、园区与政府、政府与政府等多种合作方式,其中以企业与园区方式合作最多;从合作共建模式看,有园中园、共建园,也有项目合作、交流合作和飞地经济等,其中以园中园模式最多。

3.合作地域对象的差异性

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等相对发达城市的共建园区主要是省内合作共建类型。这些市区拥有产业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如合肥高新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区、马鞍山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具备向外扩张的能力和需求,与各自所处市域内的其他园区合作共建,易于配套协作,市内其他园区也因操作简单易行愿意与其合作共建。所以,相对其他市区而言,这些市区寻求跨省合作的意愿要低。

4.“两翼”发展的桥头堡效应

滁州市和宣城市作为皖江示范区空间战略布局的重要“两翼”,由于分别紧邻江苏和江苏、浙江的有利区位,成为安徽省有效承接长三角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园区合作共建的桥头堡,全省最具规模和有影响力的合作共建园区都集中在这两市,如苏滁现代产业园、郎溪中国经都现代产业园、郎溪无锡工业园等。滁州市合作共建园区数量最多,所辖各县区几乎都有,有的开发区(如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甚至是“一区多园”,而且跨省合作以江苏为多;宣城市与浙江、江苏两省都有合作的共建园区,数量不多但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特别是宣城市郎溪县,除了已与江苏无锡和浙江海宁开展合作共建园区外,正积极与上海对接推进白茅岭农场土地的合作开发利用,省际园区合作共建涵盖了皖苏、皖浙和皖沪三种合作类型,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和集群式、产业链式的有效招商,带来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被誉为“郎溪现象”。

5.园区规模的差异性

从现有明确规划面积的83家合作共建园区看,小于1平方千米的有45家,约占55%;1~5平方千米的有24家,约占29%;大于5平方千米的有13家,约占16%。结合共建模式分析,规模小的基本都是“园中园”式园区,规模较大的基本是“共建园”式园区。说明目前示范区共建园区以小规模的“园中园”居多,大规模的“共建园”相对较少。

(三)合作共建园区主要类型分析

按合作地域的不同,合作共建园区可分为跨境合作、跨省合作、省内及市域内合作;按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与企业、商协会、园区、政府间若干不同组合合作;按合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园中园、共建园、托管园、交流合作、项目合作和飞地经济等。实际上,合作共建园区并非上述某种单一形式,而是几种类型的综合体。综合合作主体和共建模式因素,可将皖江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主要归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以企业与园区、商协会与园区合作为主的“园中园”模式

“园中园”是皖江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中最多的形式,共有56家(省内间合作的32家,与省外合作的24家),占90家的62.2%,合作主体主要是企业与园区、协会与园区,少数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合作方式是园区提供土地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吸引投资方合作。优点是运作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主题突出,易于形成产业集群。不足是这类园区一般规模不大(特别是企业与园区的合作),但如果是“超自主型”的“园中园”也可以做得相对大些,如郎溪的无锡工业园。

2.政府与园区、政府与政府或企业、政府、园区多方合作的“共建园”模式

皖江示范区“共建园”共有18家(省内合作的10家,与省外合作的8家),占90家的20%,主要是政府主导或直接参与合作,少数是企业和园区、企业与企业的直接合作。通常采用股份合作模式,合作双方共同成立股份公司作为开发主体,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收益按双方股本比例分成。优点是政府直接参与,在土地和相关环境资源及政策上可得到较大支持,一般建设速度较快,易于做大做强,如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

3.其他合作形式

主要是项目合作,共有9家,合作主体以企业与园区为主;托管园和飞地经济各1家。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市内的“飞地经济”模式。2011年以来,围绕开发利用宣城境内两个上海市所属的白茅岭农场和军天湖农场,皖沪两省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前期研究工作,共同推进其土地的合作开发利用,有望吸引上海企业在此投资兴业,设立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形成皖沪合作的一种新模式。

(四)开展合作共建园区意义和作用

1.实现了双边地区和多方合作的互惠互利与共赢发展

输出地即发达地区由于土地、人力成本的要素的制约,通过园区合作共建,将一些相关产业转移到其他适合地区,利于自身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无锡市近年来大批中小企业因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被迫迁往外地,安徽省郎溪县抓住了这一机遇主动对接,通过产业链整体招商形成了“无锡工业园”,不仅为无锡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无锡市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提供了契机。输入地通过园区合作共建,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现代管理理念,达到借力发展甚至跨越发展的效果,如宣城市郎溪县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推动园区合作共建,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从一个过去持续多年的贫困县发展到现在的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2.创新了招商引资方式,探索和实践了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

通过园区合作共建,开发区的招商开始由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式方向转变,提升了招商引资的效果和水平。如郎溪无锡工业园,也是安徽省开展产业链和集群式招商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皖江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借鉴

近年来,皖江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发展很快,积累了很多经验,尤其在推动长三角内省际园区合作共建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类似地区学习借鉴。

(一)利用长三角合作机制高位推动

2010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主持召开了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合作共建园区作为合作重点。2010年年底在上海召开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会议把进一步推动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列为会议主题之一,将共同推进产业转移和合作共建园区列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重要议题,增设新的“产业转移重点专题组”,为示范区合作共建园区提供了巨大的外部推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经安徽省长三角联席办、滁州市、宣城市的共同努力和苏浙沪的大力支持,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和皖沪合作开发白茅岭农场,分别纳入2011年和2012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重要推进事项。在2011年芜湖召开的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上,郎溪无锡工业园得到充分肯定。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合作机制框架下,浙江省、上海市相关部门近年来专门组织了相关专家和企业,到滁州和宣城等市进行合作专题调研,指导和促进合作共建园区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

深入开展和成功推进跨省合作共建园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同时必须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有效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合作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滁州市建立了高位调度机制和全程帮办机制,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建设指挥部,并在市政府服务中心设立专项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为形成“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的合作机制,滁州市政府与中新集团签订了商务总协议,始终突出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的开发建设主体作用,放手让企业自主决策、自由合作,在合作中形成利益共同体。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也是采取迁入地、迁出地政府共同搭台,大型民营企业负责开发运营的合作模式。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合作框架内,组建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成立市场化投资开发公司,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建立利益共享等合作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三)注重高水平规划的战略统领

高水平规划、高精准定位,是成功推进长三角跨省合作共建一流园区的重要前提。苏滁现代产业园获批后5个月没有动工,主要在抓规划。按照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升级版的定位,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规划思想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委托世界一流的新加坡邦城规划设计院编制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规划,澳大利亚Tract公司编制清流河滨河景观带规划,而且规划编制、实施均是由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主导。不急功近利和追求眼前的政绩,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求综合和系统效益的最大化。苏滁现代产业园规划具有系统性、操作性、可持续性特征,体现了“高端、品牌、外资、低碳”的理念,并为打造一座集产业、商贸、金融、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绘制了蓝图。

(四)实行高效的招商引资策略

皖江示范区各市、县(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园区规划的产业定位,实行不同的招商引资策略,注重招商效果,提升入园企业和项目的数量与质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