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浦源镇男女比例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调查.总第6卷,村庄类第5卷·华南区域第5卷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关键词: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浦源村在历史的舞台上已经活跃了800多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自主自治的浦源,在与其他聚落的冲突融合中共荣共生。本章将从浦源的社会概况、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社会分化、社会冲突、社会保障七个方面来阐述浦源郑氏生存延续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1949年之前的浦源村,以郑姓为主姓,人口增长缓慢,但是香火一直绵延。据统计,到了民国时期楚三公这一脉已经到了二十五世了。村落的延续和发展与本地清朝时期重视教育有关,在清朝存续的267年间,浦源共产生了30名生员,虽然级别不高,但这些受过教育的人成为推动村落发展的重要力量。

1949年前浦源郑氏的人口

浦源历史上一直是独姓,800多年未曾变化。人口也在不断变化,在民国初年,浦源村有人口1600多人、300多户,单独为一个保。民国时期的浦源人口呈现了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人口年轻型。当时的浦源贫瘠且穷弱,居民寿命整体较低,导致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型的特征。民国36年(1947年)的周宁县人口结构统计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浦源郑氏的人口结构。当年全县65岁以上的人口为1278人,占比为2.84%。

二是人口增长缓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的人口普查,浦源村有525户,总计2055人,其中男女的人数差异更为悬殊,男1259人,女796人。当时受历史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遗弃女婴的情况很多,造成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人口的再生产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根据史料记载,浦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没有医疗卫生机构的,民国时期境内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中药和草药。同时期抓壮丁也导致人口流失,民国36年(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