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2018年典型城市空间均衡相关指标
所属图书: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城镇化:福祉空间均衡视角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关键词:
中国城市空间均衡特征

空间均衡是区域和城市研究的核心理念,当考虑迁移成本和空间类聚时,其存在性受到挑战。一方面,人口的可迁移性是Rosen-Roback空间均衡假设(Rosen,1979;Roback,1982)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存在迁移限制或迁移成本时,空间均衡关系有待考证(Glaeser and Gottlieb,2009);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在个体存在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偏好异质性的世界里,所有地区效用水平相等的空间均衡假设将不成立(Behrens and Robert-Nicoud,2015)。针对这一争论,本章在分析空间均衡理论的基本逻辑以及迁移成本和空间类聚的挑战基础上,综合利用中国城市统计数据、调查数据和网络大数据,考察中国城市空间均衡特征。

本章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章区分了城市规模外生的自然舒适度和内生的便利设施,两者对空间均衡的影响机制不同,这一区分是有意义的;(2)基于网络大数据,分析了城市便利设施特征,并利用餐饮多元化指标验证了城市规模与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关系;(3)本章研究结果不同于Chauvin等(2016)对中国的研究结论,中国城市的空间均衡特征显著,已经发展到了愿意为舒适度支付的阶段,冬季温暖地区、沿海地区表现出显著的高舒适度特征。

空间均衡理论及其挑战、解释

空间均衡理论首先被Alonso(1964)和Muth(1969)应用于单中心城市内部的土地价格和土地利用分析,之后被Rosen(1979)和Roback(1982)应用于城市之间的生活质量比较。由于空间均衡隐含的可迁移性、个体同质性假设,近年来其受到迁移成本、空间类聚观点的挑战。

(一)空间均衡的基本理论

在区域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