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黄河流域石窟遗迹相关文献情况(截至2021年12月)
所属图书: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关键词:
黄河流域石窟艺术发展报告

黄河流域石窟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佛教石窟艺术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黄河流域成为佛教初传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认为“文献记载黄河流域最早出现佛像的时间是1世纪中期”,宿白:《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文物出版社,2010,第12页。随着佛教的东传,石窟艺术在中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逐渐传播开来。石窟艺术首先在古代西域地区,即今天我国新疆地区发展,沿着中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的北朝时期,在古代河西走廊的四郡,即今天甘肃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一带,大量开凿石窟,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中心地带。从甘肃河西走廊继续向东,沿黄河流域,石窟的开凿和分布非常广泛,重要的石窟艺术遗迹几乎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北方中原地区。以石窟艺术为一个切入点,从黄河流域可以寻找到研究石窟艺术史、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重要课题的丰富资料。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最早的“石窟”是“禅窟”,又叫“僧房窟”,供早期小乘佛教信徒打坐修行,即坐禅“禅定”所用。打坐修行之前也要观看、礼拜佛像,这就有了供奉着佛像的“塔庙窟”“佛殿窟”的石窟样式。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力度的加大,为了更好地普及佛经教义,高僧要广收弟子,并向民众讲经说法,就又发展出既可礼佛观像,又能聚集讲经的“讲堂窟”。各种不同形制的石窟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程度,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流行、发展、演变。不同形制的石窟组合起来,发挥佛教功能,就成为佛教石窟寺。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开凿石窟和兴建石窟寺的地区。“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