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
所属图书:此心安处是吾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机制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苏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而城镇化、市民化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宏观政策导向,不仅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收入、住房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意愿和心理选择,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意愿直接影响其市民化行为。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才会去注重文化建设。正如美国城市社会学研究专家Park所说,城市远不只是个人的集合,也不只是各种设施——街道、建筑、电灯、轨道电车和电话——的混合,更不只是各种制度与行政管理设施——法庭、医院、警察和各种市政职能部门——的集合,城市还是一种心智和心理状态(Park,1916)。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合成为他们市民化的关键环节(王震,2015)。

市民化推进机制的落脚之处:社会融合理论

城市社会的主体是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农业转移人口两类人群,而两类人群能否和睦、和谐相处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问题。衡量不同人群社会关系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概念就是“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社会融合是一个宽泛、复杂、动态、多维的术语,对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张文宏、雷开春,2008;悦中山等,2009)。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很早就提出了类似于“融合”的概念和含义,例如,儒家的“天下大同”、政治学上的“和同为一家”、社会学上的“美美与共”(杨菊华,2016)。

首先是社会融合理论。近代社会融合概念源于欧美移民的社会排斥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芝加哥学派,1921年,Park和Burgess明确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