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2013~2015年川滇彝族地区学校密度与师生比配置状况统计
所属图书:贫困治理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关键词:
缓解彝族长期贫困的政策分析

第一节 彝族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

彝族地区扶贫政策演变历程

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第194页。。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贫困也不例外。彝族长期贫困的形成是历史、社会、地理以及政策调控等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对此,政府在贫困地区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国家启动对包括彝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组织的帮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减贫(1949~1978年)、体制改革主导的农村扶贫(1979~1985年)实现了1.25亿人脱贫。至此,国家整体性贫困问题得到缓解,而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凸显,贫困人口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特点。其中,包括川滇彝族聚居区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聚集着大量长期贫困人口,成为国家重点帮扶对象。

1984年《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提出,要帮助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根据地、边远地区的人民首先摆脱贫困。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七五”计划,川滇彝区被列为国家重点帮扶区域。该时期国家以区域开发为抓手、以县为单位、以项目带动为着力点对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体进行帮扶。实践表明,该时期贫困县域经济确实得到了发展,但由于扶贫政策与贫困户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结机制,该阶段减贫速度变缓、返贫人数增加。

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颁布,建立了扶贫的东西协作机制,安排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贫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