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Select Language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882本学术著作,超过9.5亿字
覆盖832个重点贫困县14个连片特困区
近十余年来,中国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探索。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问题仍然很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基于这种现实,非常有必要对过去的改革历程及现行体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推进进一步改革。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
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分为两个不同的体系,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近些年来的改革重点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之下,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则相对滞后。
(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迄今为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传统体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1995年3月以后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阶段。
1.80年代中期以前的传统体制
80年代中期以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企业(单位)为载体。企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发放养老金,并对退休人员实行管理。
二是养老金筹集模式为现收现付制。具体做法是养老金在企业(单位)营业外项目列支,职工个人不缴费。
三是在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计划管理体制下,这种单位列支模式,事实上是一种国有经济范围内的大统筹制度。
四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这种事实上的养老保险大统筹制度,后来扩展到城镇集体经济,实际上覆盖了当时的全部城镇企业的工薪劳动者。
五是退休职工领取的养老金多少取决于工龄的长短和退休前的工资高低;在低工资条件下,作为一种补偿,养老金的替代率普遍较高。
2.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统筹体制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