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晋州市村民城镇购房的情况
所属图书:城乡融合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历史、实践与思考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工业与乡村产业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有着特殊的路径,尤其是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有着复杂关系。1949年以后,虽然工业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却没有出现与之同步的城市化,而是出现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低度城市化”现象(Ofer,1976;Szelenyi,1981)。这与中国实行的“赶超战略”有着紧密的关系,即为了降低工业化成本建立了旨在限制人口流动的“城乡二元制度”(林毅夫等,1999:77~7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松了对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限制,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工业化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的城市化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Chang & Brada,2006;Zhang,1998)。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特殊的工业化模式有关,虽然“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并没有脱离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2002)。

在既有的城乡二元理论框架下看待城镇化,忽视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型发展逻辑(鹤见和子、胡天民,1989)。在城市现代工业吸纳人口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乡村对于涵养过剩人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形成了独特的乡村转型路径。近代以来,乡村社会发展了一个复杂多元的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涉及农、工、商、运输、服务等多个部门,依托农村资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吴承明,2001:52)。改革开放以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可以看作乡村产业的历史延续与发展。近年来,中西部的乡村产业取得了新发展,为“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提供了条件(李强等,2015)。虽然存在着大量因人口外流而出现的空心村、空壳村,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仍然有大量因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