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水平与全国对比情况
所属图书:人类减贫的中国理路(全2册)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关键词:
精准扶贫的差别化政策研究——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为例

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有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仅占全国人口的0.14%左右根据国务院2016年12月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人口较少民族为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人口合计189万人。。受区位分布、地理环境、发展基础、文化观念等因素制约,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相对滞后,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面临特殊困难。

人口较少民族属于深度贫困

2013年,人口较少民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人口平均水平的58.2%;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比例为0.9%,远远高出人口较少民族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发生率高达26.7%,比全国高18.2个百分点(见表1),是比少数民族更深层次的深度贫困(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5),其贫困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空间贫困

空间贫困是解释自然地理环境致贫的经典理论。一是分布上呈现边缘性和边际性。在人口较少民族中,有15个跨界民族主要生活在边疆地区,远离政治经济核心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同时,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和西南高寒山区、黔桂石漠化山区等,这些地区多属生态脆弱区和贫困高发区,土地边际生产力低,有的地方根本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存在无法更改的区位限性。此外,人口较少民族贫困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增加了扶贫瞄准难度,导致有限的扶贫资源被“撒胡椒面”。二是自然灾害频发。2013年,全国2119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灾害类型多,灾害发生率高:严重自然灾害(45.54%)、旱灾(25.77%)、病虫害(14.39%)、冷冻灾害(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