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曾经在生基学校就读进入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苗族子弟
所属图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生基村卷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关键词:
生基村社区初建:流徙猎耕民族的现代性启蒙

在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过程中,大花苗主动选择融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从清末民初开始,当地大花苗通过建设苗族垦荒区,组织起来进行“清烟剿匪”,投身民族教育事业,主动融入现代国家体系,他们的身份由“苗民”转向“苗族”,其文化教育水平突飞猛进,衣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极端贫困状态得到改善。

第一节 迁徙:赤贫苗民的生存困境

生基村这个花苗村落的形成经历了数次的迁徙与回流,始终围绕着政治动荡、土地与灾害事件,生存挤压一直是农业社会迁徙的重要原因。

百年前大花苗族的生存状况

生基村所在的盐津县因其地处云贵川交界之地,商贸发达,移民是当地居民的主体,据盐津县志记载:“自汉武凿石开阁以通南中,汉族即莅县境。蜀汉移民众多,土地开辟,生聚繁荣,经四百五十余年,县掘获多量五铢钱,古物辉煌……清雍正始改土归流,地广人稀,夷多汉少,而谋生较易。所以川、黔、楚、粤、赣、闽之氓先后不谋而至……特因地接川疆,文化易进,不论为农为工商都优,能自治自给,故汉族充满于县境地。”云南省盐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盐津县志(卷十三)》,1994,第310页。

历史上“生基”的苗语名为“ ”(音译:甘都地),实际地域范围超过当前生基村的行政区域。生基区域属于汉族地主和彝族土目的领地,在苗民迁入之前大多是茫茫的原始森林,荒无人烟。苗族在清末迁入盐津县,是当地最晚迁入的族群,根据县志记载:“苗族初自贵州迁来,移植最晚。作倮夷之佃户。向来倮夷多不种稻,赖苗人纳租供食。苗族勤于耕种,性甚淳良。自改土归流后,始脱倮夷管束。盐津苗族原只少数,居于河西山间,多为佃农。民元后,龙潭、文星两乡毗连绥江边境,为匪窜扰,颇年靡宁,民多远徙,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