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秦汉时期中国的四个经济区
所属图书:国情、传统与现代化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关键词:
小农经济的变化与古代中国兴衰

小农经济与中国国土的开发

中华民族源起于土地和农业,形成并发展于耕地的开发和农业的拓展。开发土地和发展农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史。

人口数量与人们所能获得的食物是严格遵循一定比例的。古文明初期地旷人稀,只要采取撂荒式原始农业,辅之采集、狩猎等活动,大致可以满足当时人类的生存需要。但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随着人口的增多和人类活动能力的加大,凭借自然界原生动物、植物供给人类生存物质的余地越来越小。就整体而言,中国原始生态环境中不似西欧那种海洋生态、森林生态,也不似欧亚大陆的草原生态。最能以有限土地面积供养最多人口的是农业种植业。而发展农业的基本前提是将荒地僻为农田。只要不发生疾病、饥荒或人口过剩,粮食的耕作本质上意味着一种扩张和繁衍,而疾病、饥荒或人口过剩又会使人们迁移和拓植新的土地。〔美〕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第264页。为了使增加的人口得以存活,这种垦荒活动在不断地、极顽强地进行着。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不断扩张并将其法律和文化规范推广到了幅员之内的所有地方,同时也用汉人关于土地及其最高效使用方式的观念取代了土著族群原有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3500年前的商朝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曾经的牧民身上。〔美〕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第450页。当原有的最宜于开垦的平原和山前坡地被渐次开发完毕,进一步发展只能向次等宜农地开发,历经千年,最终形成了由北而南、由平原而丘陵山区、由陆地向水面和湖区的农业发展史。韩茂莉认为,土地空间的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