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2016年寺尔沟村危旧房改造补助
所属图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寺尔沟村卷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关键词:
寺尔沟村村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寺尔沟村是个多民族混杂、互嵌式居住的自然村落。与当地很多同类型村落一样,寺尔沟混居村落是1949年后随着土地改革和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当时少数民族居住的村落地多人少,在人民公社建立后,为了集中劳动力发展农业,政府积极推动人口迁移,将川水地区的过剩人口迁入民族村落,从而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型村落达哇才让:《多民族杂居村落中不同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研究——对青海省农牧区互嵌式居住村落的抽样调查》,《青藏高原论坛》2017年第4期。

寺尔沟村汉族人数约为全村总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蒙古族和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3。在青海省,少数民族的来源是多元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部落都有蒙古族、藏族和土族迁入门源,在此过程中各族群众吸收周围不同民族的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比如有60%的村民信仰藏传佛教等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在长期与汉族混居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在姓氏、文化风俗上与汉族有了一定程度的趋同。寺尔沟村多民族混居、互嵌式居住的村庄特征,对村民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家庭生活

寺尔沟村村民饮食以面食、土豆、蔬菜、猪肉和牛羊肉为主。村民做饭和取暖的燃料以煤炭为主,仅一户为柴草。最主要的取暖设施为火炉和土炕。各家各户都有煨炕的习惯,在炕洞里用牛马粪、麦糠作柴,可以保持炕洞里一整夜都有火,是冬天最常见的取暖方式。还有一户村民使用电暖气。

青海农村天气比较干燥,因此村民没有经常洗澡的习惯,基本上没有洗澡设施;61户中仅有5户有电热水器,1户有太阳能热水器。厕所全部为传统的旱厕,粪便经堆肥后作为有机肥施用于农田。生活垃圾大多为定点丢弃,但61户中仍有19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