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三种机制的搭配组合及相应的风险分担规则状态
所属图书:中国经济社会学四十年(1979~2019)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关键词:
风险分担规则何以不确定——地方金融治理的社会学分析

现象与问题

在当代中国的地方金融治理中,常常可以观察到一类现象,即风险分担规则的不确定。风险分担规则是指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投资者和融资者等主体之间互动形成的关于金融交易风险由谁分担、如何分担和分担依据等的规则。不确定,是指各主体正式约定的风险分担规则在实际运行中呈现出摆动不定的状态。事前,政府部门通常会三令五申“投资有风险、风险须自担”,中介机构会对投资者进行详细的风险告知,投资者则会与中介机构签订正式的风险自担合约。然而一旦出现融资者逾期、跑路等情形,投资者往往会理直气壮地违约,要求中介机构或政府部门共担风险;面对投资者的种种诉求,政府部门有时能以法律为准绳坚持风险自担规则,有时却会默许风险共担规则,甚至直接参与分担风险;至于中介机构,有时能置身事外,有时却会难以脱身,不得不分担风险甚至进行“刚性兑付”。地方金融治理的不同情景,常常运行着不同的风险分担规则。那么,如何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风险分担规则的不确定?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三个问题:与事前约定的正式规则相竞争的规则源自何处?规则之间如何竞争?规则摆动的机制是什么?

(一)金融学关于刚性兑付的讨论

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领域的普遍现象,被视为一些行业的“潜规则”甚至是难以打破的“神话”。所谓刚性兑付,“是指当理财资金出现风险、产品可能违约或达不到预期收益时,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机构等为维护自身声誉,通过寻求第三方机构接盘、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款、给予投资者价值补偿等方式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兑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2014:129)。金融学的相关研究(吴晓灵,2014;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