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
所属图书:社会转型中的青少年教育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关键词:
我国青少年教育与发展案例

国际案例一:美国营地教育

程金燕程金燕,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

案例背景

当前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重视知识学习而忽略过程体验、重视应试能力培养而忽略身心素质提高的问题,因此发展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起源于美国的营地教育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体验式学习教育模式,它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营地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普遍和完善,而我国的青少年营地教育则刚起步,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作为外来的教育模式,营地教育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单一和功利化等问题,需引起重视和反思。对美国营地教育的经验借鉴,一方面能够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本土营地教育的正规化和普及化。

案例介绍

根据美国营地协会1998年给出的定义,营地教育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营地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的经验教育理论等,二者都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动者,教育要发展人类的天性,丰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经验,促进和加强儿童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获取教育结果。两者都提出需要通过让儿童在游戏、活动和互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总结出成长经验来满足儿童的天性(孟庆龙,2016)。营地教育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情境性;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与生成性;自主性;体验性(张玉玲,2018)。也就是说,参与营地活动的青少年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如户外探险)与团队中的他人进行人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