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1988年财政决算支出
所属图书:以地为媒:城镇化的实践机制研究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关键词:
城镇化实践机制的生成基础

中国关于城市化的系统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在解放前,讨论的主题还未直接聚焦于城市化,而包含在了关于工业化的讨论之中。比如吴景超、张培刚和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均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吴景超在《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中认为,乡村的发展要依赖于包括城市在内的全国经济的发展,主张发展城市工业以救济农村,同时吸引农民进城,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改善其生存条件。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虽没有明确指出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但他明确指出发展乡村工业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各个学科的恢复,城市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城市改革的启动,推动了我国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研究成果的借鉴。经济特区的设立、沿海城市的开放,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理论独创与向外国借鉴的结合。小城镇的发展则彰显了中国特色,开辟了城镇化研究的新纪元。

当时的小城镇研究不再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在个案的基础上探讨城镇发展的模式和动力。在此方面,尤以费孝通为代表,对各地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将其概括为模式。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胡序威、周一星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六种类型。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编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45页。这种划分以投资主体为依据,即以什么样的资金为支持来推进城镇化。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张庭伟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来认识小城镇建设。他认为自上而下由国家投资建立工业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往往不理想,带动能力有限;而自下而上由本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