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改革开放前银达村原创性剧目不完全统计
所属图书:文化新村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关键词:
改革开放前银达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银达村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银达村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其经济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两次根本变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即进行的土地改革让银达农民实现了数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提供了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并大大激发了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经过3年奋斗,待国民经济恢复后,银达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互助组、农业合作社,最后建立了人民公社,将原来分给农民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整个农村经济被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轨道。在此期间,为了使广大农民摆脱旧社会的噩梦,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实现自身的解放,并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银达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热潮,迈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初的步伐。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银达村识字的人极少,95%的村民是“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文盲。用银达村一名老教师的话来说,那时候的银达人上学读书的情况是“春满堂,夏一半,秋凋零,冬不接”。新中国成立之初,翻身得解放的银达农民和全国的劳苦大众一样,积极投身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的大潮,银达被列为省、地、县的两百户以上农业合作社试点,但目不识丁的银达农民很苦恼,看不懂书、分不清数。银达村有8个人识字,银达乡(后改为“银达镇”)全乡识字的人也只有32个。入社的农民绝大多数不识字,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1950年合作社组织群众开始试着办冬学,1952年开办了速成识字班,1954年又把冬学改办成民校(见图3-1),还成立了3个扫盲班、1个高小班。农民利用冬闲时间在田间地头学识字,发展业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