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市民权权利观念的三种类型
所属图书:大城市的新“土客”关系
出版日期:2019年9月
关键词:
新“土客”关系中的权利冲突

中国已经进入高流动社会,这对中国基于户籍的公民权和市民权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引发了外来人口权益保护和地方户籍利益之间的矛盾,尤其以京沪等特大城市最为突出。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冲突本质上是利益的冲突,但往往以权利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当下冲突最激烈的主要有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异地高考的权利以及分享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资源的权利。这些不同的社会权利都可以纳入市民权这个更大的理论范畴之下,因此人们对市民权“正当性”的基础持有怎样的观念,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特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的公共服务政策的调整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户籍制度和地域流动背景下重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户籍制度与市民权支付的悖论

现有研究均指出,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是导致新“土客”矛盾的制度根源,它人为地在城市内部划分出“本地人”和“外地人”两大群体,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的身份平等,因而广受质疑和批判。近年来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公民权或公民身份的视角,从社会成员的身份资格和应享权利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其中使用较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民权”和“市民权”一些研究则在相对含混的“市民化”概念下展开,但讨论的也是市民权问题。参见王小章《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这两个概念的英文都是“citizenship”。

公民权是一个外来词,其内涵一直富于变化和争议,但总体上学界都将公民权视为一种具有法权意义的普遍性的平等权利,是由宪法赋予本国公民享有的完全平等的国民待遇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苏黛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