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每周质量报告》数量统计(2001年1月~10月)
所属图书: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下)
出版日期:2006年2月
关键词:
论舆论监督的负效果及规避策略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需要变成为人们的首要需求,衣食住行的安全性越来越为大众所关注,这也是《每周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类舆论监督节目兴起的直接原因。《报告》并不是此类舆论监督新闻的首创,早在1992年,北京65家新闻媒体就曾发起“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此后,消费品质量方面的舆论监督新闻一直是平面媒体及电视和后来勃兴的网络媒体的重要内容,但是,此类舆论监督也产生了种种负效果,屡屡曝光的生活产品的造假问题引起受众的极度不安,一件造假产品在媒体的曝光可能击跨一个老字号、一个名品牌甚至是整个行业。如何规避舆论监督产生的负效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2004年《每周质量报告》节目的特点

《每周质量报告》被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赵仙泉称为《报告》,是国务院有关部门通过中央电视台对社会公布产品质量、市场行为调查结果的重要渠道。赵仙泉:《消费者的“第三只眼”——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评析》,《电视研究》2004年第8期,第35页。《报告》自节目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其权威性,渠道的比喻表明了《报告》是政府部门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媒介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和告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同时对政府部门进行监督。《报告》的口号是“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服务理念和对受众参与权的尊重跃然其中。

2004年1月到10月,《报告》播出第36期到79期共四十三期节目(第55期由于特殊原因停播),揭露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制假事件,如“毛发水”酱油事件,火锅底料造假事件,敌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