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每周质量报告》变化情况
所属图书: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下)
出版日期:2006年2月
关键词:
从“小心中毒”到“放心食用”

2003年5月4日开播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惟一一档以消费者为收视目标的新闻专题栏目。栏目秉承客观、公正、科学的理念,以贯彻打假除劣扶优、共铸诚信社会、打造有质量的生活为主旨。《每周质量报告》的制片人和创办者吴光秋对自身节目的定位是“质疑、调查、记录。”转引自“搜狐”http://news.sohu.com/2004/04/12/81/news219808149.shtml“去年4月,我接手创办这个栏目,当时曾想:产品质量问题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黑幕可揭?即使在节目播出了20期时,我还存有这个疑问……”李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停播”传节目内容引争议》,《中华新闻报》2004年5月19日。由此可见,从制片方自身对节目的定位来说,是定位在舆论监督类节目的。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据2004年7月26日第189期《新闻周刊》的“《每周质量报告》变脸”介绍,《每周质量报告》的前身是《每周质检报告》,这是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合作的一个节目。2003年SARS期间,配合新闻频道开播,央视对各栏目进行了统一调整,《每周质检报告》停播,并创办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时长25分钟,包括记者调查、专家访谈、质量警示、专家解读四个版块。其中重头戏为记者调查,以曝光揭黑的暗访为主。正是这一块,成为最吸引人之处。因为节目的镜头所对准的,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黑心汤圆、毒火腿、劣质瓜子、用工业染料染黄的腐竹、死鸡做成的扒鸡……

《每周质量报告》的口号是:“你所看到的,是你所想不到的”;“你所质疑的,就是我们要求证的”。这样一个舆论监督质量领域的央视名牌栏目,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