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我国部分城市“城市精神”的表述语
所属图书: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2~2013)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关键词:
全面推进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所谓信用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有关信用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社会意识层面的反映,它涵盖了价值观、传统习俗、信用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属于精神和意识的范畴。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信用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逐步形成,是特定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反映。在现实生活里,信用文化的表现就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信用关系,信用关系作为经济关系和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部分,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规模和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正是由于信用文化具有制约经济主体行为、影响社会信用关系的形成,甚至具有影响社会制度和经济政策形成的巨大作用力,因此,全面推进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用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一)传统信用文化的渊源

中国的信用文化源远流长。关于“信”一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据学者考释,“信”作为成文的行为规范早在商朝末年到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金文即钟鼎文上。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有众多关于“信”的记载,《尚书·周书》中写道:“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意思是人要是没有诚信,则百事不成,强调了“信”对于为人处世的重要作用。关于“信用”一词的正式记录也出现在《尚书》,《周书·康王之诰》中记载有:“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信”字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成为我国传统道德的组成部分。从“信”字的结构来看,人依从言,反映出该字所蕴涵的言行一致思想,经过儒家的发展逐步成为对个人品德的要求,进一步演化成为社会生活中公认的行为准则。

在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