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图片名称: 各地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内涵的表述
所属图书: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2~2013)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关键词:
前言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人们所颂扬。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信用理念和信用活动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古代一直推崇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中庸”与“忠信”,前者是处事原则,后者是为人标准。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就提倡善、信、美,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把无善、无信的商人称为“贱丈夫”。荀子甚至把商业道德与国家的繁荣、安定联系起来,提倡济危扶困、爱国济民。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诚实守信的商人被尊称为“儒商”“良贾”“义商”。大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认为商业利益不仅取决于买卖者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勤俭经商、诚实无欺,只有取信于民才是“万利之本”。这些思想确立了中国古代的诚信理念和商业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中一直存在着恪守信用和破坏信用的矛盾和斗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的加速推进,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普遍维护经济秩序,恪守信用;另一方面,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大量的违反市场秩序、破坏信用的现象。这种恪守信用与破坏信用的矛盾,恰恰应和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真理,揭示了未来我国市场经济也一定要在恪守信用与破坏信用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因此,如何尽快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信用环境,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市场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应当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根本上保障了发展社会诚信、建立信用制度的良好基础。早在200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公